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在用心以外,如何做好地區工作﹖


【文:阿進(街工執委)】隨著科技發展,民主運動的參與者每每與時並進,由卅年前白紙黑字的大字報與及單張,到以電腦印刷文宣,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及至網絡發達,由大哥大到智能手機,團體網頁到社交網絡,社區主任、組織幹事俱以即時通訊的群組與組織對象作連繫。多年來,我們看到政治團體往往重於文宣上的技術發展,一如近年興起的網台以至近來影響力漸強的直播,宣傳效果與及滲透力皆可謂大放異彩。往日「地區工作」的接觸面,早已由地方辦事處擴展至網絡上。同時間,市民亦順著資訊的便利,與團體的接觸大大增加。



就筆者所知,對於受眾的資料,非建制派的組織現只以鬆散的 Excel Google Spreadsheet 處理。這當然不難理解, Spreadsheet 既是免費又簡單實用,即便是予人印象技術落後的街工也早在2010年代初逐步使用。然而,由於 Spreadsheet 是通用工具,自由度高,要把不同 Spreadsheet 中的資料整合,團體每每就需要很大苦功。簡單如,個別同工不慎入錯電話,余小姐的個案錯填在俞先生的一行,預留填上電話的方格錯填了地址,這類資料錯誤也會令同工未能快速擷取電話表。

同時,輸入資料時,也會遇到個案以家庭作單位,留下幾個人名和各自的電話。這些情況礙於沒一早訂明輸入規則,各個同工便以不同方法處理,有的會在 Spreadsheet 中合併方格,有的會一個個寫在備註一欄。即使資料齊全,後來的同工亦只能慢慢地逐個查找,費時失事。遇上個案累積有幾次跟進時,要在 Spreadsheet 中找出每次跟進的時間和情況更令人苦惱。更甚是,組織的路從來崎嶇,人事調動常見,即使同事多半熱心,願意承諾日後答覆負責的所有個案的問題。Spreadsheet 中亦很難清楚且正確地記下每單個案經手的同事,種種原因於此暫且不贅。

而團體搞過的活動和課程,以至因應不同社會狀況或社區情況開的關注組和發起的行動,學員和活動參加者的名單和收據,行動時抗爭者的表現與情緒,紀錄在 Spreadsheet 固然輕鬆,但若要翻查資料評估活動的成效再作宣傳或其他用途,零散的 Spreadsheet 又成了多少前線同事的夢魘﹖而人事調動又會否令 Spreadsheet 的權限變得難測,過去資料再難尋回﹖

然而圈中的朋友,即使每日面對上述問題,多少也會認為自己處理的個案不多,以鬆散的 Spreadsheet 記錄好就可以。他們往往忽略了日後針對自己工作系統而客觀分析的可能。譬如求助個案的類型,個案與政府政策的相關性,個案對象的年齡層、性別、學歷分佈、處所等。這些分析有助社區主任或組織幹事了解自己在社區內建立了和形成了甚麼樣的網絡和形象以至成效如何,亦同時能有效地找出被忽略了的一群。

眼見建制派早於2004年已設立數碼辦公室[1],處理已有資料的SMS,非建制派落後的,又有多少﹖為此,街工早於年前發展資料庫系統 —— 組織者,以整合過去的個案記錄,並已投放於個別辦事處的日常應用。紀錄的個案現已起過25,000,可應用於不同的分析之中。





香港民主運動已然幾十年,功過難定。而今天我們工作的日常,能積累成下一代運動的養份嗎﹖

[1] 陳鑑林數碼辦公室啟動禮 明報通識網. 2004-08-04.


街工執委、港大計算機科學系 M.Phil,現職生物訊息學高級科學人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